今天是:2024年11月22日   欢迎访问!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网站

0477-8534597

本站内查询: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创客运动与手工艺跨界创新研究

点击数:54852018-06-07 来源: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

[摘要]

在多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创客运动在近几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并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鼓励个人层面基于兴趣的科技DIY及知识的分享;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商业模式、降低创业门槛,促进“长尾经济”的发展;三是推动面向解决现实问题的公众参与创新的进程。本文即从技术、平台和文化三个方面,探讨创客运动为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所带来的新路径。

[关键词]

创客运动;手工艺;跨界创新

一、手工艺传承创新的发展趋势:跨界创新

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近几年受到各国的关注。世界手工艺理事会于1964年成立,目的是保护和提高手工艺在世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提升其现代价值,并促进各国的手工艺者的交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创意城市网络的第一大类即为“手工艺与民间艺术之都”,旨在鼓励城市以手工艺及民间艺术的保护与创新为文化发展的主题,目前全球已有20个城市加入该子类,中国的杭州、苏州、景德镇也位列其中。综观各国的手工艺振兴措施,主要涵盖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政策法规的支持,如苏格兰政府出台《苏格兰威士忌条例》和《苏格兰格子注册法》,通过知识产权制度保护威士忌的工艺留存及苏格兰格子图案的使用;[1]二是支持成立行业组织,如英国的手工艺理事会通过资金支持、活动组织及行业研究等,为手工艺创新作出突出贡献;三是将手工艺纳入经济范畴,如英国、南非、印度尼西亚等历史积淀较为丰厚的国家都将手工艺或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作为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部分,并通过新技术的应用和跨界创新使其在工业社会与现代生活中焕发新生 。[2]在多国政府及社会各界的推动下,创客运动在近几年获得了蓬勃的发展,并呈现出三大特征:一是鼓励 个人层面基于兴趣的科技 DIY 及知识的分享;二是借助互联网平台改变传统商业模式、降低创业门槛,促进 “长尾经济”的发展;三是推动面向解决现实问题的公众参与创新的进程。本文即从技术、平台和文化三个方 面,探讨创客运动为中国手工艺传承创新所带来的新的路径。

在中国,传统手工艺保护是振兴中华文化的重要工作。在2006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518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手工技艺达89项,包括绘画、雕塑、剪纸、染织、刺绣、服装、生活器用、戏具、编制、 纸扎灯彩、玩具、食品等类别。2016年3月,“振兴传统工艺”正式写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上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2017年3月 ,文化部 、工业和信息化部 、财政部联合制定并出台《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明确了振兴传统工艺的总体要求,提出建立传统工艺振兴目录,扩大传承人队伍,加强学科建设与理论、技术研究,提高设计制作水平,拓宽展销商业渠道,加强文化生态保护以及促进社会普及教育等,并给予政策、金融等方 面的保障措施。社团组织方面,中国科学院下设的中国促进传统文化和传统工艺技术发展工程手工艺术工 作委员会是推动手工艺技术、文化及文化产业发展的专业平台。2017年1月,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手工艺发展促进会在吉林长春揭牌,其成立旨在汇聚人才,搭建高层次交流平台,发展民间手工艺术产业,培育民间手工艺术市场,促进传统手工艺术与时代接轨并走向世界。手工艺也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一些城市如广东深圳、浙江杭州将高端工艺美术或艺术品纳入文化创意产业的行列中。依据中国产业信息网 ,2015年中国民间手工艺行业产值为5560亿元,销售收入为5527亿元,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术界,手工艺及手工艺人的生存状态备受关注。一些学者认为,传统手工艺的传承创新面临着以下 困境:一是生存环境及市场消失,工业化生产的生活用品凭借大批量、高效率和低成本等优势逐渐被人们所接受,与自然经济生活息息相关的传统手工艺失去了生存的土壤。[3]二是传承人才匮乏。传统手工艺的衰落使得手工艺人基本的物质生活无以为继,造成手工艺人放弃本行或另择他业,许多传统手工艺面临“青黄不接”乃至“断代”的尴尬境地 ——— 技艺精湛的手工艺人 已经离世,而青年手工艺人还未成熟起 来 。[4] 三是传统商业模式难以维系。传统手工艺的在地属性使其市场范围较为狭小,且营销手段多依赖口耳相传,传播范围 有限,因此需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现代企业制度。[5]四是一些需要特别材料的手工艺如牙雕受到原材料 合法获取的限制。[6]同时,一些学者对当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性、商业化或旅游化保护也提出问题及解决路径,如既不能以牺牲传统工艺的“精雕细琢”为代价一味追求产业化发展,也不能为追求“原生态”而主观地将 传统工艺及手艺人固化定格在特定的历史时空,阻碍其与现代生活的结合。[7]传承与创新,或者说保存与发 展,是一对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依存的永恒话题,学者高小康形象地将其比喻为“临终关怀”与“传宗接代”,并提出非遗保护应超越历史及个体的文化环境,在文化分享的基础上构建多样性文化生态,方能实现活态传承及世界文化的可持续发展。[8]对于手工艺技艺创新的实践,国内一些学者已关注到现代技术如快速成型技术 (RPM)、计算机辅助设计(CAD)和3D 打印对手工艺的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也已有较多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数字化的概念、原则、主体、技术、形态及风险等方面 。[9] 但总体而言,创新案例捕捉相对较少,对手工艺商业模式、文化传播的研究尚未形成体系。

任何一个时代下的新生事物终将成为历史,其创新也将成为传统。创新也需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 行。工业社会的发展使得许多传统手工艺失去了赖以生存的文化土壤和实用价值,[10]然而,借助新技术的应用、互联网平台的使用,以及开源共享的文化,手工艺或可搭乘创客运动的列车,重新获取审美价值、经济价 值与“心流”价值,成为现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新技术应用推动手工艺跨界创新

手工艺是一种实用艺术。从艺术生产的角度看,手工艺人是创作主体,其艺术生产的成果或产品,是手工艺人利用特定的原材料,通过雕、刻、绣、磨、绘画等制作工艺将创作者的审美情感、文化思想等物化。工艺是实现艺术的具体手段,艺术是工艺追求的最高境界。[11]一件优秀的手工艺作品必然既具有精湛的制作工艺 又凝聚着手工艺人的创作情感,即手工艺品是艺术与技术的统一。现代技术融入艺术创作使得手工艺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展现了有别以往的新形式。

(一) 新 工 艺

现代工业技术一般分为机械制造技术和数字化制造技术。机械制造技术的应用能够提高工艺品的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手工艺面向大众“收复”一定的市场“失地”。西藏吉曲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推出的 木雕唐卡,即是结合现代浮雕技术、传统唐卡绘画技巧和木工技术,制作出通过木板浮雕展现唐卡画面的新 型手工艺品。其制作首先由专业的唐卡绘画师根据传统唐卡绘制出白描图并输入电脑制版,然后经由机器批量雕刻使之基本成型,再由传统的木刻师进行细节完善,最后交由唐卡大师纯手工上色完成作品。木雕唐 卡不仅保留了木刻师和唐卡大师手工制作的工艺美,而且通过与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结合,大大缩短了创作 周期,降低了唐卡工艺品的消费成本。

以3D打印、激光切割和数控机床等为代表的数字制造技术则通过产品的数字化设计、数据化分析和数 字化生产等形式参与手工艺创作及生产。作为增材制造的3D 打印技术,不仅有节约材料的优势,并且可 以打印出人工难以完成的复杂结构,成本也不会因此而增加。[12]在珠宝业,设计师可使用 CAD 软件进行造 型设计,并使用3D打印机精确打印出蜡模,比人工铸模的效率提高20倍。3D打印的珠宝工艺品已进入市 场,并因能满足个性化定制而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由于3D 打印机等工具设计的开源,未来或有更多的创客手工艺人自行制造工具来帮助想法的实现。[13]

(二)新 材 料

创客们也通过材料创新促进了手工艺的发展。英国中央圣马丁艺术设计学院“织物未来”专业的七位女硕士毕业生共同建立了“后织物”网站(Postextiles),其宗旨是“基于审美情感及织物设计的内在原理,在科学、技术、哲学与手工艺之间进行实践,使得一些关于社会、伦理、环境未来的最深刻又最鲜活的思考成为手 中有形的织物”。因此,这七位毕业生身兼多个身份,她们不仅是手工艺人,而且是批判思考者、未来主义者、设计研究者和造型师等。 例如,Miriam Ribul研究的是空气动力,将空气视为一种材料、一种工具,或是一种设计过程,通过织物来使空气有形化,从而增强人们的空间意识,并改变对材料的通常看法。Marie Rouil lon的主 题是日常力触觉,其创作的背景是在数字化生活中,人们所使用的日常工具越来越缺乏情感和触感。因此,她设计了一系列独特的物质性作品,以唤醒人们除视觉以外的感知能力。Laura Martinez在时尚、艺术与织物 领域中探索曲面设计的技术与材料创新。 她将传统的针织技巧与 3D打印及CNC铣削结合,激光烧结的尼龙和黄铜与天然的动物羽毛、角或骨并用,展现柔软与坚硬、自然与人工,手工与数字之间的奇妙碰撞。AmyCongdon则探讨了生物技术与新材料的结合,例如,纳入生物元素 后,织物不是被制造,而是在实验室“生长”出来。Jenny Le在与增强现实技术领袖 Holition的合作下进行“无形:未来的人类”的研究,从形态发生及矿物质结晶过程中获得灵感,创作出数字皮肤系列。英国伦敦大学学院成立的制造研究所也致力于收集并研发新材料。研究所设置的材料图书馆和创客空 间,鼓励全校师生了解材料、使用材料乃至创造新的材料,进而应用到从机械工程到艺术设计的领域。新技术和 新材料给予了手工艺创作新的工具,甚至由此诞生新的数字美学。 荷兰设计师Gorsel将3D打印与16世纪荷兰的蓝色制陶工艺制作出系列首饰,非常雅致特别。一些艺术家将做出的陶瓷工艺品打碎,再通过 3D扫描及打印将部分碎片用其他材料制作出来,最后复原出起初工艺品的形状,但内涵却发生了本质的变化 。[14]

三、互联网平台促进手工艺商业发展

手工艺品的生产和消费多与当地生活密切相关,地域的因素限制了产品的流通和非本地人消费的可能。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互联网展现了一个超越地域乃至国界限制的巨大空间。互联网平台不仅使消费者获 得全球的商品目录,也使手工艺创业者获得新的商业平台,构建在线手工艺社区。

(一) 线上销售平台

最知名的手工艺线上平台莫过于 Etsy。截至2017年8月,Etsy已有4 500万件作品在线售卖,在全球 拥有3 060万活跃客户和180万活跃卖家,在2016年创造了28.4亿美元的销售额。原创是 Etsy最基本的门槛,Etsy也因此凝聚了一批优秀的手工艺人,形成了手工艺人与爱好者的社区,并成为全球手工业经济的 一个风向标。Etsy还致力于打造 Etsy经济生态,一方面聚焦于微小企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希望通过“工匠 精神”的弘扬,推动经济与社会可持续发展。Etsy的成功吸引了一些新平台的建立,并依靠不同的侧重在手工电商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如Bonan- za,因 通过Broadcaster广告平台使得卖家的作品在谷歌购物或必应购物上 同时发布、增加卖家的显示度而受到青睐。Dawanda的总部在德国,网站有英文、德文和法文三个版本,是地方与国际手工艺品和艺术家 的全球社区;3澳大利亚的 Zibbet销售艺术品、相片、古董和工艺品材料等,并为卖家设立免费、入门和专业 三种不同的会员计划,满足不同阶段的商业需求,帮助手工艺人的商业成长。亚马逊也于2015年10月开辟了 “手工艺专区”(Amazon Handmade),因其 庞大的客户积累对Etsy造成一定的威胁,但就社区营造和文艺氛围 来看,Etsy依旧是许多手工艺人及爱好者的精神家园。近年来,中国也出现了一些手工电商平台。如中国原创设计师联盟发起的哇噻网上线于2008年,是中国领先的手工、原创设计、艺术品、传统工艺品的在线交易平台,力图打造一个365天不落幕的创意集市。哇噻网还推出手工客app,提供手工教程、材料商店等,特别是 “手工圈 ”,意在形成手工艺人的社交圈。 手工 客也设立了“非遗馆”专栏和传艺计划,前者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品带入线上市场,后者则邀请手艺 人成为视频讲师,将手工制作的技术传授分享。42016年8月,中国手工委在小笨鸟跨境电商平台成立“手工 艺术品专区”,为中国传统手工艺品通过跨境电子商务走向全球提供了新的契机。

(二) 众筹平台

众筹是一种大众通过互联网相互沟通联系并汇集资金支持由其他组织和个人发起的活动的集体行动。 随着互联网经济时代的到来,众筹已然是互联网金融的重要模式之一,成为初创型企业、创客或个人项目融 资的重要途径。[15]首先,众筹可使创业者在研发期间获得关键的资金支持;其次,项目发布后创业者可及时获 得潜在用户的反馈,甚至得到改进设计的有益建议;最后,众筹使研发者和用户形成社区,增强用户黏性,使 其持续地参与到产品的迭代过程中。

众筹平台的始祖 Kickstarter即开辟了手工艺专栏。除了手工制作的玩具、饰物等受到欢迎,一些项目 也致力于传统手工艺的保护,如一家手工制桨的团队发起搬迁梅里马克独木舟公司的计划,以手工制作的独木舟预售来获取设立新工作 室的费用。 另有一些项目还兼具了社会价值,如安卡合作社 (Anka Cooperative) 是一家传授叙利亚女性难民手工艺技能的社会企业,已在两个训练营中培训并雇佣了250位地毯纺织手工艺人。当下,安卡发起建立第三个训 练营的众筹计划,Kickstarter也将持续支持安卡的项目,直至2020年 帮助2万名难民目标的实现。中国的众筹网、京东众筹等也有不少手工艺众筹项目,门类涵盖传统工艺制作的美食,手工制作的饰品、 物件等手工技艺及工艺美术。例如,中恒实业在京东众筹发起杨家埠古版年画项目,在一个月内筹得63347 元,是目标金额的6倍多。支持者获得了非常优惠的古版年画作品如《丹凤朝阳》(拓片)、清代古版年画《福禄寿三星》(卷轴 )和《门神—神荼、郁垒》(卷 轴 )等。众筹网也发起一项筹建泥塑工作室的项目,回报则是手工捏制的“齐天小圣”与“如意福馗”泥塑。有意思的是大部分手工众筹项目都有作品预售数量的限制,因为纯手工的制作是耗时耗力的。更多的手工艺人可以通过众筹平台募集所需的前期资金及市场反馈,将手工艺作品完成并实现其商业价值。

四、创客运动促使开放的手工艺文化的形成

传统手工艺多为工匠安身立命或振兴家业的技艺,其传承具有封闭性和限制性,且与宗族文化密切相 关,甚至“传儿不传女”。若是招收家族以外的徒弟,通常也会有严格的限制条件和正规的拜师仪式。而如今 随着传统手工艺行业的式微,许多手工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对此,手工艺的传承也应以一种开放的心 态,[16]来寻求在现代生活中的价值重塑。开放的手工艺文化的形成,应包括多个主体的参与、多种文化的交融,以及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结合。

(一)手工艺的现代传承与文化培育

当下,手工艺的传承已纳入现代教育体系。高等教育一直以来都是手工艺保护传承中不可或缺的力量。

大部分艺术院校都设置了工艺美术系,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工艺美术系即立足东西方文化的兼容并蓄、以人 为本的手工文化与科技应用相结合,培养适应于现代社会条件下的新型手工艺专业型人才。12013年教育部、文化部和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遴选了首批一百个全国职业院校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示范专业点,不仅为技艺的继承与创新提供保障,而且辅以文化创意管理知识的传授,为民族文化产业的发展培养人才,促进手 工艺经济生态的健康生长。中国中小学教育也从兴趣培养的角度培育手工艺文化,近年来更是着力践行“非 遗进校园”,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校教学内容,以培养中小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及 保护传承意识。[17]

然而,手工艺的传承并不仅限于传承人的培育,更重要的是手工艺文化的培育,包括手工艺文化的现代 传播、消费者的审美提升以及消费者的直接参与。创客运动所倡导的即是一种人人动手制作的社会风 尚———人人都可能通过不同程度地参与制作而成为手工艺的传播者、传承人,甚至是创新者。创客空间即是 这些制作行为的重要载体。第一,创客空间提供了独立或共同创作以及知识分享的场所;第二,创客空间通 过活动的举办成为创客文化的传播点;第三,创客空间提供不同程度的工作坊或教程设计,推动创客教育的 发展。有别于正规教育体系中的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创客教育是一种基于兴趣、通过项目和动手制作来完 成的学习过程,鼓励知识的跨学科应用与探索。它的呈现形式包括系统的创客教程和个人自发地学习及向 其他创客的讨教。

由此,创客运动可从空间和教育两个方面对手工艺的传承与文化培育产生影响。一方面,创客空间可吸 纳手工艺项目,为其提供跨界交流与商业支持。2016年7月,夸克仓库开始运营,成为湖南长沙首个专为设 计师和手工艺创业者提供服务的创客空间,其口号是“以匠人精神服务匠人创客”。另一方面,创客空间也 为手工技艺的教学与体验提供新的场所。当下已有许多创客机构提供手工艺教育或体验课程。例如,青年 创造力教育机构玩创工房便在空间里提供黏土、布料、木头、塑胶、金属、电子以及数字化工具,意图让孩子们 从小接触不同的材料,鼓励孩子们使用实体或数字工具,将想象力变为作品。“忘言手作”则以音乐盒、吉他、 盒— 箱—柜、椅子、木马等为主题设置木作课程。2017年暑期,“忘言手 作 ”发起 “城市搭建实践 ”项 目 ,将 城 中 村的平面和街道用木结构表达并在繁华的商场呈现,探索城中村给城市留下的深刻的集体记忆,参与项目者 在获得木工建造理论和技艺学习的同时,也用这一新颖方式来思考城市共生的问题。手工艺人也可在创客 空间设置传统技艺的教学,既可能获得更多的关注,也可能为空间带来传统文化的研习氛围。

(二)文化认同

从静态的角度来看,手工艺作为一种实用艺术,兼具实用与审美价值。在现代生活中,手工艺的实用价 值逐渐淡化,但边缘、异质特性使它获得新的文化身份,审美价值日益凸显。一方面,由精湛技艺所刻画的工 艺美术品本身即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另一方面,脱胎于日常生活需求的手工艺品,承载了历史的印记,具有浓厚的文化意涵。同时,“相较于工业产品的‘去情景化’、空洞冷漠与整齐划一,手工艺品传递出人性的温度,交织着情感性、文化性、独特性、鲜活性等多重维度,演绎出工业产品所不具有的文化审美价值 。” 而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手工艺在现代社会的价值,不仅在于对传统或现代艺术品的美的欣赏,更在于人们参与到 手工制作过程中所获得“心流”体验。[18]过度的工业化使得人们转而追求个性化的生活用品,过度的信息化让 人们开始反思人与人、人与自然间的原始联系。动手制作,便成为人与物之间亲密接触,在大脑的想象与双手的工作中,忘却外界环境 ,回归内心安宁 ,重新获得创造一件可见 、可触、可 感成果的愉悦。[19]

这“心流”便产生“认同”。一方面,是对手工艺文化的认同。雍琳和万明刚认为文化认同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部分,[20]对手工艺的文化认同也需经过相应的三个步骤:先是对手工艺作品的了解与欣赏,随后是对手工艺所传递的文化意涵或价值观念的认可,最后则对手工艺制作过程的知悉及参与。因此,“动手制 作”是最好的传承方式。另一方面,手工艺文化的认同也带来对国家、民族及中华文化的认同。无论是作为“历史印记”还是“文化标签”,手工艺的传承创新都需找到新旧价值的结合处,[17] 在传统材料和工艺的传承中创造现代生活的新时尚,在与现代技术和理念的创新中构建新的民族文化认同。如浙江杭州的品物流形工 作室提出“From 余杭”计划,从纸伞开始对余杭的传统手工艺研究考察,以“融”为主题对五个传统材质竹、 丝、土、铜、纸进行解构和再设计,使得以手工艺为基础的“中国设计”走向世界 。

五、结语

手工艺的传承与创新,不仅关系到传统文化和历史记忆的保护,也是中国构建民族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的必需。传统手工艺的发展源于生活的需求,由能工巧匠就地取材、手工打造。而在工业生产满足大部分生活必需的现代社会,手工艺的实用功能逐渐消褪,艺术性日益凸显。创客运动所倡导的新技术的应用、催生 的新商业模式的诞生以及推动的动手制作文化的普及,都可能对当代手工艺的发展产生影响。创客运动对手工艺的最大启示是打破手工艺、设计、艺术、电子等门类的边界,获得手工艺的工艺、材料、艺术甚至跨产业 的创新。除此之外,服务于创客的互联网销售及众筹平台可帮助手工艺获得更大的市场,不仅实现现代商业 模式的转变,而且在线上构建新的社区。同时,基于创客运动所倡导的公众与及开源创新的精神,手工艺的传承与文化普及也将推动一个开放的手工艺文化的形成。

手工艺与现代技术和商业模式的结合,并非是大规模的复制,而是技与艺的协同创新;手工艺依托创客 运动的发展,也并非否定过去、推倒重来,而是介入新的工具、新的平台和新的文化。创客运动虽可称为“科 技手工艺”,但从产业门类来看仍有所区别,手工艺的传承创新也有许多其他方法与路径。在新的经济、社会 和生活环境中,鼓励具有多种不同技能背景的人们参与手工艺的创新,方能使其焕发新的活力,进而奠定中 国在现代手工艺领域的文化与艺术话语权;中国的现代化工业也需要手工艺所传递的“工匠精神”,生产精工 细作且具有文化内涵的产品;而人们在“数字化生存”中,更是亟需“动手制作”来中和高度信息化、数字化与碎片化的生活。手工艺传承与创新的要旨即在于一方面不忘传统,另一方面创新不止。

[参考文献]

[1]郭玉军 ,司文.英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特色及其启示[J].文化遗产,2015(4).

[2]John Hartley,Wen Wen,Henry Siling Li.Creative Economy and Culture:Chalenges,Changes and Fu- tures for Creative Industries[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15.

[3]陈君.传统手工艺的文化传承与当代“再设计”[J].文艺研究,2012(5).

[4]赵农.关中民间手工艺的生态现 [J].文艺研究,2003(3).

[5]谢良才,张焱,李亚平.中国传统手工艺文化重建的路径分析[J].理论与现代化 ,2015(2). 

[6]胡克非.牙雕技艺将何去何从[N].中国文化报,2017-03-27 (008 ).

[7] 陈华文.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几个问题[J].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

[8]高小康.非遗活态传承的悖论:保存与发展[J].文化遗产,2016(5).

[9]王明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数字化风险与路径反思[J].文化遗产,2015(3).

[10]魏晓君.传统手工艺在创新中开拓市场[J].商场现代化,2007(5).

[11]陆涛.浅论陶瓷艺术与陶瓷工艺的关系[J].中国陶瓷,2010(6).

[12]黄德荃.3D打印技术与当代工艺美术[J].装饰,2015(1).

[13]阿密特·佐兰,朱橙.混杂的手工制作:设计与手工技艺在物质实体和数字虚拟上的整合[J].世界美术,

2016(4). 

[14]Amit Zoran,Leah Buechley.Hybrid Reasemblage:An Exploration of Craft,Digital Fabrication and

Artifact Uniquenes[J].Leonardo,2013(1).

[15]孟韬,张黎明,董大海.众筹的发展及其商业式研究[J].管理现代化,2014(2).

[16]张娜,高小康.后工业时代手工艺的价值重估[J].学习与实践,2017(1).

[17 ]秦毅 .陕西:非遗保护传承路越走越宽广[N ].中国文化报,2017-08-08 (002 ).

[18][美]米哈里 · 希斯赞特米哈伊,著,黄钰苹,译.创造力:心流与创新心理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

2014.

[19]张黎.个人想象与集体认同:手作设计的当代意涵[J].装饰,2016(2).

[20]雍琳,万明刚.影响藏族大学生藏、汉文化认同的因素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3).

[作者简介]

温雯,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澳大利亚昆士兰科技大学博士。

杨庆,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2016级硕士研究生。

Copyright (c)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朝阳路1105号
联系方式:0477-8534597 邮编:017000
E-mail:nmgmzwhcy@163.com
蒙ICP备19001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