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2024年09月11日   欢迎访问!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网站

0477-8534597

本站内查询:

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

数字创意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点击数:43852018-05-14 来源: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

[摘 要]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不断催生多种文化业态,具体表现为推动文化产品更新、加快文化企业转型和助力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数字文化业态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业态生态创新,需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之上,加强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各个生态要素创新合作机制,联合培养创新型数字化人才。

[关键词]数字创意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文化软实力

一、数字化技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原动力

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生活或社会治理等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广泛渗透,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型推动力。虚拟影像、数字三维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断提升传统演艺行业的观赏度,电影行业中CG技术、电脑特效技术的大范围运用已经成为主流。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文化创新,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人们通常把数字技术描述成把信息、声音、文本、数据、图片、影像,编码成一系列通常被表现为0和1的断续的脉动。今天,文化发展的许多领域已经受到数字化技术浪潮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方面,家庭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可以在传感器收集使用者数据的基础上,统计计算机系统再对数千万字节进行分析,从而令设备更加智能化地服务于人;在游戏方面,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在不断进入游戏领域,游戏玩家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游戏环境中,Epic Games团队研发的《Robo Recall (机械重装)》与索尼公司开发的多人VR游戏《The Playroom VR》通过依靠文化内容的“内容为王”模式与“技术为王”的数字化观念结合,打通传播渠道,三位一体方能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其中数字化技术作为产品创新、企业转型、行业升级的主要助推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产品更新

第一,数字化技术促使文化产品更新的周期缩短,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在技术更迭迅速的时代,数字化技术以高频率的速度促使传统产品转换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当数字技术快速扩散后,产生了大量新兴业态,文化产品实现了由初级到高级的转变。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储、传播、消费方式及基本形态,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电子图书已经悄然改变了图书产业的结构,从写作到出售再到阅读,全部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或移动终端上进行。数字图书的阅读方式与现代人快节奏、信息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移动阅读端是数字阅读的重要通道,阅文集团旗下的QQ阅读通过APP的限时免费阅读、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全民365共读接力”等,极大地促进了全民阅读。数字化推动中国进入全民阅读时代。自1971年迈克尔·哈特在网络上创立了一个包括一万多本图书的自由图书馆,到现在中国不断涌现各类数字图书馆,这类新型图书馆以其存储量大、跨时间、跨区域等特质,已经成为公共服务普及的一项重要方式。数字化技术的诞生,使电影艺术迈入了全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曾经占据主流位置的胶片电影已经被数字电影替代,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再到票房达56亿元的《战狼2》,数字编辑的手段在不断完善中创造价值,数字技术不断推动文化产品的更新。

第二,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的沉浸体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拓展现有市场,打破原有壁垒,促使原有产品更新。数字化产品具有非毁坏性、传播速度快、复制性、可变性等诸多物理特性。电影、舞台剧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感官体验,促使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停留在浅层视听层面,更是要求更深入的沉浸体验与文化内涵。20世纪90年代起数字化技术进入电影领域,今天数字化技术在影视、演艺领域已广泛渗透,对其制作、审美思维、传播方式有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沉浸体验的出现。例如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中声光电手法运用带来的沉浸体验、华强方特将VR技术大范围应用到主题乐园和主题演艺等领域。

(二)数字化技术加快文化企业转型

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多维度、多阶段的趋势,数字技术与不断出现的新型终端设备未来将全面介入企业。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变革生产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传统纸质媒体已经无法满足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原生代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的渠道商正面临互联网的持续性冲击,不断革新自身经营策略。不仅如此,电商平台也频频涉足线下,“体验中心”逐渐代替实体店铺,实体店铺的价值由买卖逐渐转向体验,接踵而至的消费节日已造就数字时代的新型消费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2016年的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显示,腾讯控股已成为2016年市值最大的中国公司,市值高达16081亿元,腾讯的业务范围早已从互联网通讯发展到互联网增值服务。2015年腾讯成立企鹅影业,主要业务为电影投资,借助其腾讯视频和腾讯娱乐的成熟平台进行运作。

几乎每一件设备的数字化都会带来整个数字产品占有率的上升——把越来越多的科技带到用户手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传统文化企业受到强烈冲击,不少传统文化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纷纷加入数字化的队列中。华侨城文化集团从最初单一的文化旅游模式到如今重点开发的“IP+VR”的战略布局,打造了“IP创意+科技媒介+产业资本”的原创IP产业化运作模式。雅昌集团从小型传统印刷公司,通过高端印刷、授权衍生、数字出版、艺术网站等数字化经营手段,建立起了完整的艺术产业生态链,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与科技高度结合的创意企业。尤其是雅昌推出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图片资源数据库——“中国艺术品数据库”,打造了一个有关艺术家、艺术品的知识库以及服务平台,为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提供专业综合服务,令其成为业界翘楚。

(三)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消除了稀缺性,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产生了数字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产业的蓬勃发展。首先,数字化技术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网络视频、数字动漫、手机游戏、网络杂志、网络文学等不断涌现;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还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服务,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的不断涌现改变了原有的只能“当时当地”的体验,甚至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接受文化信息。许多文化企业通过大数据、多媒体技术的挖掘和使用,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级。例如,为缓解巨大参观人流而推出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播放电影《千年莫高》及《梦幻佛宫》,在创造新型体验、分流客流、减少对洞窟破坏的同时,形成了新的业态,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其次,数字化技术通过要素融合、技术融合等方式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内容丰富、产业链条延伸。在纸媒时代,漫画的投递、发行渠道仅限于漫画杂志页面,海量投稿中只有很少的作品能够被登载、发行。如今,随着腾讯动漫、快看等电子平台的兴起,只要内容质量高,容量限制、发行渠道、宣传渠道都已不再是问题,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并且有数字技术支撑,动漫衍生品出现,使得动漫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条,在IP的引领下,漫画多边开发已经成为主流。华强动漫出品动漫《熊出没》授权产物涵盖玩具、文具、生产用品、家居用品、日化用品、食物饮料多方面,上市产物种别达到二千多种,年发卖额约二十亿元。数字化技术在演艺产业中也实现了融合创新,上海话剧中心2015年引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该项目通过数字放映的形式,在全球多个国家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优质剧目,包括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获得巨大成功的剧目,让观众享受舞台剧的顶级盛宴。

二、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当前数字技术进入了成熟运用期,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爆发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打造数字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目前许多文化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比如动漫和网络游戏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光学、信息学、数字技术等支撑。文化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2017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上榜企业中,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在生产、制作、发行、宣传等方面将文化内容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湖南省在“文化湘军”的战略背景下将文化内容与科技手段高度结合,打造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原创动漫、娱乐演艺均位于全国前列。中南传媒打造的线上教育产品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区县,输出世界9个国家。芒果TV聚集了大量用户,在享有湖南广电独家资源的条件下,实现了“一云多屏”“多屏合一”的战略部署,通过对优质PGC内容的高效智能化处理,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和方便的视频观看条件。科技对文化内容创造、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利用价值产生直接影响,而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主体的培育、科技成果的应用,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因此文化科技的高度融合在数字创意产业中尤为重要。

(一)文化科技融合应增强文化原创

现代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影、CG动漫本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关于文化与科技交叉融合的讨论也一直存在。阿道尔诺曾用“文化工业”的概念批评在工业社会视域下大众文化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标准化。目前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产品,仍然存在着缺失文化原创力和缺少文化内涵等特点。目前,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诸多大中型科技企业拥有较高的文化自觉,华强、腾讯等科技企业快速向文化科技型企业发展,而大多文化企业却未能将科学技术与自身结合并合理化运用。因此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弥补“广度”“高度”“深度”“跨度”的四度缺失,还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原创解决制约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国内动漫产业为例,大部分动漫存在着题材单一、创新意识不足、模仿痕迹明显等缺点。虽然近几年动漫作品的产量、出口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仍需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以此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例如,济南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与深圳市环球数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毅拓展文化协会联合制作的动漫电视剧《聪明的顺溜》以精良的画面和独特的军旅题材广受好评。一方面,文化原创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动力所在,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其核心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为表现方式传播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原创可以以原创内容带动文化产业价值链循环增值,推动科技产品更具有文化附加值。

(二)文化科技融合应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不仅仅是孤立的名词,更是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兴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同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文化之间本就存在差异与冲突,如何面对差异,并在数字技术时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内涵传播出去是关键所在。文化自信于文化科技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当核心前沿技术已经掌握时,加强文化内容的建设和导向作用可以让文化产品打破不同文化间的藩篱,增加文化交流与沟通。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本国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且在本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使电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亟待以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开发。好莱坞将优秀的软件支持、3D技术与禅意文化、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符号结合拍摄而成的《功夫熊猫3》最终夺得10亿元票房。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高质量的动画、特效、物理仿真技术和蕴含的东方美学精神,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201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打造的“端门数字馆”项目正式开放,该项目包含数字文物互动与虚拟现实剧场等多项科技展示手段,将数字参观和互动打造作为参观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参观故宫的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文化消费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契合感和高度的认同性。而文化自信的意义便是在文化科技融合中,科技手段不仅仅是将文化资源简单注入科技产品,更是让现代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深度发掘文化精髓与文化价值观,使之在获得市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精神文化的输出。

(三)文化科技融合助力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一个国家战略,它恰逢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网络传播盛行的时代,这使得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变得更为通畅、便捷。网络传播的存储量大、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利用这一特点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巧妙融合,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数字创意产业对文化“走出去”主要有两点推动作用:一是文化科技融合令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文化传播渠道更丰富,其中以数字文化服务最为突出。数字文化服务创新了文化的呈现方式,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增强了文化内容的可读性与可视性效果,助力文化走出去。二是基于网络传播实时互动的特点使得文化需求方的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反馈,有利于文化生产者及时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市场动态,借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以打破文化异质性、文化壁垒,减少文化折扣,推动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紧紧把握这一时机,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发展数字技术,开发数字传媒,创新数字业态,占领文化制高点。

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将在数字技术的渗入下面临新的变革。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仍没有充分发挥效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文化出口数据整理显示,近几年文化出口在全球布局较为不均衡、文化出口数额很大,但真正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原创产品占比较小。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比较大,达到4447.92亿元。游戏行业近年来略有提升,利用文化科技融合“走出去”的文化产品集中在游戏、动漫产业。据伽马数据编撰的《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达到1182.5亿元,全年海外市场销售达到72.35亿元。在手机端应用商店兴起的背景下,不少游戏供应商借助应用商店的全球性特点,使国内游戏制作商的产品一旦成功上传到应用商店就获取了广泛的海外收入。这种模式让许多国内资本不足、海外发行能力欠缺的中小游戏企业开拓了市场。通过全球化的应用商店,中小型游戏企业获得了海外发行的机会,丰富了游戏出口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国内游戏企业的开发热情。

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品和企业仍然匮乏,各地也积极探索数字创意产业的新途径、新形态。上海“文化云”利用大数据与数字化技术整合零散孤立的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跨时空进行传播与消费,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全新的尝试。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腾讯互动娱乐的合作项目“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ODLTG)”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游戏,建立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器,包含了图片观看、实时体验等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游戏进行收集、整理、展示,使其通过互联网进入普罗大众眼中,实现现代性的转化,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全球,令传统游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质不仅仅限于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感染力。

三、协同创新: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生态

当前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跃升期,应当努力创造、引领消费新热点,开辟文化生产力、文化产品供给力的新空间。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的实质,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维度的创新环境。因此,数字创意产业构建创新生态需要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这里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的协同下,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有效汇聚和互动,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创意、技术等创新要素而实现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

(一)协同创新需要政产学研各界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突出顶层设计

政府应不断提升前瞻性战略研判能力,在数字文化业态的整体生态系统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们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出版业为例,为促进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先后成立了14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优秀企业进驻基地园区,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国家应抢占全球新一轮数字化技术的制高点,大力推进实施国家数字化文化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优化数字化技术发展布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进行了明确指引:首先是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这主要针对硬件的革新;其次是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这主要是针对数字文化产品内容原创水平的更高要求;再次是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对于工业设计与人居设计水平的提高做了相关要求;最后是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数字创意和相关的产业要高度融合,建立起全面的生态体系。目前我们依旧存在着数字创意产业领域的政策法规与业态发展不匹配等缺陷,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做到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健康发展。这方面,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协调好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关系。

(二)注重企业在整体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技术革新,也就是关键性的技术需要有突破。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高投入,令其有了分布式基站和SingleRAN两个行业内部的顶级技术,尤其是华为在业界率先提出的SingleRAN理念成为未来整个移动通信领域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众多厂商所遵循。同时实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才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所在。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不仅是创新的组织生产者,也是市场信息的收集者。企业一方面要将创新技术(数字技术、3D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通过文化产品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利用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洞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心理、模式,进行整合分析。

(三)在“协同创新”模式中,用户也就是消费市场必须受到重视

企业可以通过已知目标用户获得创新性产品的思路与未来技术走向,尤其是数字化产品,其用户需求变化快、要求高。所以,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以数字文化消费牵引数字技术提升,从用户层面促使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共同实现转变。在充分了解数字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数字产品中文化内容,引发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满足甚至引导新生代青年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而不是仅用表面化、浅层次的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数字化时代,用户体验和客户需求成为产品更新的参照物,例如数字出版行业,个体用户的需求对技术提出相应要求,企业加大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行业形成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构成技术发展动力的理想状态,进而整个行业得到提升。

(四)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数字文化业态的升级,需要技术与文化内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高校教育侧重于理论教育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操能力和创意创作能力。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校园、跨国境的协同合作,培育创新型数字化人才。在这方面,高校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藩篱,创新学科体系,用丰富的文化、技术、人文营养丰富人才培养元素,培养兼具艺术文化水平与技术的复合型的面向未来的创意人才;二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形成多主体、多元素、多内容的相互合作与补充的体系:一方面,在高校内部形成协同创新分享模式,增强内部交流与合作,学科互补与沟通;另一方面,推动政产学研用模式,高校增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构建全新的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蔡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调研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报告》,《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

[3].[美]肖恩·杜布拉瓦茨:《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姜昊骞、李德坤、徐琳琪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

[4].于平、傅才武主编:《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版,第231页。

[5].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出口年度数据: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N0Z&sj=2015。

[6].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凤亮(1971~ ),江苏阜宁人,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广东深圳,邮编:518060。

赵雪彤(1994~ ),女,内蒙古包头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文化产业。广东深圳,邮编:518060。

李凤亮 赵雪彤:数字创意产业与国家文化软实力提升路径研究 2018-05-15 16:20

[摘 要]互联网+时代,数字化技术不断催生多种文化业态,具体表现为推动文化产品更新、加快文化企业转型和助力文化产业升级。发展数字文化业态需要进一步加强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提升文化原创能力,树立文化自信,推动文化走出去。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数字业态生态创新,需在协同创新的基础之上,加强顶层设计,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建立各个生态要素创新合作机制,联合培养创新型数字化人才。

[关键词]数字创意产业;文化科技融合;文化软实力

一、数字化技术:文化软实力提升的原动力

数字化技术已经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社会生活或社会治理等生活生产各个方面广泛渗透,成为文化产业的新型推动力。虚拟影像、数字三维技术、全息投影技术不断提升传统演艺行业的观赏度,电影行业中CG技术、电脑特效技术的大范围运用已经成为主流。如何利用数字技术促进文化产业与科学技术紧密结合,从而推动文化创新,将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人们通常把数字技术描述成把信息、声音、文本、数据、图片、影像,编码成一系列通常被表现为0和1的断续的脉动。今天,文化发展的许多领域已经受到数字化技术浪潮的深刻影响。在家庭生活方面,家庭设备不再是简单的工具,而是可以在传感器收集使用者数据的基础上,统计计算机系统再对数千万字节进行分析,从而令设备更加智能化地服务于人;在游戏方面,增强现实技术(AR)和虚拟现实技术(VR)在不断进入游戏领域,游戏玩家通过沉浸式体验深入游戏环境中,Epic Games团队研发的《Robo Recall (机械重装)》与索尼公司开发的多人VR游戏《The Playroom VR》通过依靠文化内容的“内容为王”模式与“技术为王”的数字化观念结合,打通传播渠道,三位一体方能有效推动产业融合发展。其中数字化技术作为产品创新、企业转型、行业升级的主要助推器,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一)数字化技术推动文化产品更新

第一,数字化技术促使文化产品更新的周期缩短,提升产品生产效率。在技术更迭迅速的时代,数字化技术以高频率的速度促使传统产品转换成为深受消费者喜爱的新产品。当数字技术快速扩散后,产生了大量新兴业态,文化产品实现了由初级到高级的转变。数字化技术改变了文化产品的生产、存储、传播、消费方式及基本形态,文化产品的数字化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电子图书已经悄然改变了图书产业的结构,从写作到出售再到阅读,全部可以通过数字化技术在互联网或移动终端上进行。数字图书的阅读方式与现代人快节奏、信息化、网络化的生活方式不谋而合,移动阅读端是数字阅读的重要通道,阅文集团旗下的QQ阅读通过APP的限时免费阅读、与新浪微博合作推出“全民365共读接力”等,极大地促进了全民阅读。数字化推动中国进入全民阅读时代。自1971年迈克尔·哈特在网络上创立了一个包括一万多本图书的自由图书馆,到现在中国不断涌现各类数字图书馆,这类新型图书馆以其存储量大、跨时间、跨区域等特质,已经成为公共服务普及的一项重要方式。数字化技术的诞生,使电影艺术迈入了全新的数字影像时代,曾经占据主流位置的胶片电影已经被数字电影替代,从《泰坦尼克号》到《阿凡达》再到票房达56亿元的《战狼2》,数字编辑的手段在不断完善中创造价值,数字技术不断推动文化产品的更新。

第二,文化科技融合带来的沉浸体验创造新的消费需求,拓展现有市场,打破原有壁垒,促使原有产品更新。数字化产品具有非毁坏性、传播速度快、复制性、可变性等诸多物理特性。电影、舞台剧通过数字化技术升级感官体验,促使消费者的需求不仅停留在浅层视听层面,更是要求更深入的沉浸体验与文化内涵。20世纪90年代起数字化技术进入电影领域,今天数字化技术在影视、演艺领域已广泛渗透,对其制作、审美思维、传播方式有了巨大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沉浸体验的出现。例如大型实景演出《又见平遥》中声光电手法运用带来的沉浸体验、华强方特将VR技术大范围应用到主题乐园和主题演艺等领域。

(二)数字化技术加快文化企业转型

企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多维度、多阶段的趋势,数字技术与不断出现的新型终端设备未来将全面介入企业。在此背景下,企业需要变革生产形式、商业模式、管理方式等诸多方面。传统纸质媒体已经无法满足成长于互联网时代的数字化原生代的文化消费需求,传统的渠道商正面临互联网的持续性冲击,不断革新自身经营策略。不仅如此,电商平台也频频涉足线下,“体验中心”逐渐代替实体店铺,实体店铺的价值由买卖逐渐转向体验,接踵而至的消费节日已造就数字时代的新型消费文化,企业的经营模式由单一走向多元。2016年的东方财富Choice数据“中国上市公司市值500强榜单”显示,腾讯控股已成为2016年市值最大的中国公司,市值高达16081亿元,腾讯的业务范围早已从互联网通讯发展到互联网增值服务。2015年腾讯成立企鹅影业,主要业务为电影投资,借助其腾讯视频和腾讯娱乐的成熟平台进行运作。

几乎每一件设备的数字化都会带来整个数字产品占有率的上升——把越来越多的科技带到用户手中。数字化技术的发展,让传统文化企业受到强烈冲击,不少传统文化企业为了谋求自身发展,纷纷加入数字化的队列中。华侨城文化集团从最初单一的文化旅游模式到如今重点开发的“IP+VR”的战略布局,打造了“IP创意+科技媒介+产业资本”的原创IP产业化运作模式。雅昌集团从小型传统印刷公司,通过高端印刷、授权衍生、数字出版、艺术网站等数字化经营手段,建立起了完整的艺术产业生态链,发展成为享誉世界的文化与科技高度结合的创意企业。尤其是雅昌推出全球最大的中国艺术品图片资源数据库——“中国艺术品数据库”,打造了一个有关艺术家、艺术品的知识库以及服务平台,为中国以及世界艺术界提供专业综合服务,令其成为业界翘楚。

(三)数字化技术助力文化产业升级

数字技术消除了稀缺性,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产生了数字经济,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全产业的蓬勃发展。首先,数字化技术推动新兴产业的兴起,网络视频、数字动漫、手机游戏、网络杂志、网络文学等不断涌现;不仅如此,数字化技术还优化升级传统产业服务,催生出新的文化业态,为文化产业的升级提供有力支撑。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艺术馆的不断涌现改变了原有的只能“当时当地”的体验,甚至通过手机终端就可以接受文化信息。许多文化企业通过大数据、多媒体技术的挖掘和使用,大大提升了产品的生产能力和服务能级。例如,为缓解巨大参观人流而推出的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通过播放电影《千年莫高》及《梦幻佛宫》,在创造新型体验、分流客流、减少对洞窟破坏的同时,形成了新的业态,吸引了大批游客驻足观赏。其次,数字化技术通过要素融合、技术融合等方式促进行业整体水平的提升,推动行业的生产效率加快、产业结构优化、产品内容丰富、产业链条延伸。在纸媒时代,漫画的投递、发行渠道仅限于漫画杂志页面,海量投稿中只有很少的作品能够被登载、发行。如今,随着腾讯动漫、快看等电子平台的兴起,只要内容质量高,容量限制、发行渠道、宣传渠道都已不再是问题,更新速度也大大加快。并且有数字技术支撑,动漫衍生品出现,使得动漫产业形成全产业链条,在IP的引领下,漫画多边开发已经成为主流。华强动漫出品动漫《熊出没》授权产物涵盖玩具、文具、生产用品、家居用品、日化用品、食物饮料多方面,上市产物种别达到二千多种,年发卖额约二十亿元。数字化技术在演艺产业中也实现了融合创新,上海话剧中心2015年引入“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 LIVE)”,该项目通过数字放映的形式,在全球多个国家呈现当今世界舞台上的优质剧目,包括在百老汇和伦敦西区获得巨大成功的剧目,让观众享受舞台剧的顶级盛宴。

二、文化科技融合: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根本路径

当前数字技术进入了成熟运用期,数字创意产业不断爆发一个又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如何打造数字创意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数字文化产品的供给水平是当前所面临的问题。目前许多文化产业的开发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比如动漫和网络游戏在开发过程中得到光学、信息学、数字技术等支撑。文化科技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数字创意产业发展的主要途径之一。2017年5月11日发布的第九届“文化企业30强”名单上榜企业中,北京歌华有线电视网络股份有限公司、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均在生产、制作、发行、宣传等方面将文化内容与科学技术高度融合。湖南省在“文化湘军”的战略背景下将文化内容与科技手段高度结合,打造的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原创动漫、娱乐演艺均位于全国前列。中南传媒打造的线上教育产品覆盖全国多个省市区县,输出世界9个国家。芒果TV聚集了大量用户,在享有湖南广电独家资源的条件下,实现了“一云多屏”“多屏合一”的战略部署,通过对优质PGC内容的高效智能化处理,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优质和方便的视频观看条件。科技对文化内容创造、文化传播方式、文化利用价值产生直接影响,而文化对科技创新的推动、科技主体的培育、科技成果的应用,更是具有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因此文化科技的高度融合在数字创意产业中尤为重要。

(一)文化科技融合应增强文化原创

现代文化艺术与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电影、CG动漫本就是科学与艺术结合的产物,关于文化与科技交叉融合的讨论也一直存在。阿道尔诺曾用“文化工业”的概念批评在工业社会视域下大众文化追逐利益的最大化以及文化产品的商业化和标准化。目前文化科技融合背景下的文化产品,仍然存在着缺失文化原创力和缺少文化内涵等特点。目前,在文化科技融合方面,诸多大中型科技企业拥有较高的文化自觉,华强、腾讯等科技企业快速向文化科技型企业发展,而大多文化企业却未能将科学技术与自身结合并合理化运用。因此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除了要弥补“广度”“高度”“深度”“跨度”的四度缺失,还要进一步加强文化原创解决制约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的瓶颈问题。以国内动漫产业为例,大部分动漫存在着题材单一、创新意识不足、模仿痕迹明显等缺点。虽然近几年动漫作品的产量、出口都有了较大的改观,但是中国的动画创作者仍需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以此来创造出优秀的作品。例如,济南军区政治部电视艺术中心与深圳市环球数码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东方毅拓展文化协会联合制作的动漫电视剧《聪明的顺溜》以精良的画面和独特的军旅题材广受好评。一方面,文化原创是文化科技融合的核心动力所在,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数字内容产业其核心就是以数字化技术为表现方式传播文化内容;另一方面,文化原创可以以原创内容带动文化产业价值链循环增值,推动科技产品更具有文化附加值。

(二)文化科技融合应树立文化自信

文化不仅仅是孤立的名词,更是深深印刻在每个人的生活中。在科技与文化融合的新兴产品层出不穷的时代,不同文化与思想激烈碰撞,文化自信显得尤为重要。不同文化之间本就存在差异与冲突,如何面对差异,并在数字技术时代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文化内涵传播出去是关键所在。文化自信于文化科技融合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当核心前沿技术已经掌握时,加强文化内容的建设和导向作用可以让文化产品打破不同文化间的藩篱,增加文化交流与沟通。电影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载体,不仅可以有效推动本国价值观和民族文化内涵,而且在本土文化的国际化表达方面也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数字技术在电影领域的广泛应用已经使电影成为文化输出的重要载体。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亟待以数字化技术手段进行开发。好莱坞将优秀的软件支持、3D技术与禅意文化、熊猫、功夫等中国文化符号结合拍摄而成的《功夫熊猫3》最终夺得10亿元票房。动漫电影《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以高质量的动画、特效、物理仿真技术和蕴含的东方美学精神,获得了票房与口碑的双丰收。2015年12月,故宫博物院打造的“端门数字馆”项目正式开放,该项目包含数字文物互动与虚拟现实剧场等多项科技展示手段,将数字参观和互动打造作为参观故宫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参观故宫的游客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更加深刻的体验。通过以上案例不难发现,文化消费对于本民族的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化契合感和高度的认同性。而文化自信的意义便是在文化科技融合中,科技手段不仅仅是将文化资源简单注入科技产品,更是让现代数字技术激活传统文化,深度发掘文化精髓与文化价值观,使之在获得市场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精神文化的输出。

(三)文化科技融合助力文化走出去

中国文化“走出去”已成为一个国家战略,它恰逢一个科学技术高速发展,数字技术、数字网络传播盛行的时代,这使得跨文化传播和交流变得更为通畅、便捷。网络传播的存储量大、内容资源丰富、形式多样,利用这一特点可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气息巧妙融合,提升中国文化的传播力。文化科技融合下的数字创意产业对文化“走出去”主要有两点推动作用:一是文化科技融合令文化资源得以充分开发、文化传播渠道更丰富,其中以数字文化服务最为突出。数字文化服务创新了文化的呈现方式,拓宽了文化传播的途径,增强了文化内容的可读性与可视性效果,助力文化走出去。二是基于网络传播实时互动的特点使得文化需求方的需求信息能够及时反馈,有利于文化生产者及时了解受众心理需求、市场动态,借以有针对性地调整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内容与形式,以打破文化异质性、文化壁垒,减少文化折扣,推动中国文化有效“走出去”。中国文化“走出去”,需要紧紧把握这一时机,利用好网络这一平台,发展数字技术,开发数字传媒,创新数字业态,占领文化制高点。

在国家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的背景下,中国文化“走出去”也将在数字技术的渗入下面临新的变革。与发达国家相比,当前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数字化技术仍没有充分发挥效用。根据国家统计局2016年文化出口数据整理显示,近几年文化出口在全球布局较为不均衡、文化出口数额很大,但真正具有民族文化内涵的文化原创产品占比较小。其中,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出口交货值占比较大,达到4447.92亿元。游戏行业近年来略有提升,利用文化科技融合“走出去”的文化产品集中在游戏、动漫产业。据伽马数据编撰的《2016年中国游戏产业报告》显示,2016年中国自主研发的网络游戏达到1182.5亿元,全年海外市场销售达到72.35亿元。在手机端应用商店兴起的背景下,不少游戏供应商借助应用商店的全球性特点,使国内游戏制作商的产品一旦成功上传到应用商店就获取了广泛的海外收入。这种模式让许多国内资本不足、海外发行能力欠缺的中小游戏企业开拓了市场。通过全球化的应用商店,中小型游戏企业获得了海外发行的机会,丰富了游戏出口的内容,大大提升了国内游戏企业的开发热情。

但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的产品和企业仍然匮乏,各地也积极探索数字创意产业的新途径、新形态。上海“文化云”利用大数据与数字化技术整合零散孤立的文化资源,为市民提供一站式数字文化服务,跨时空进行传播与消费,成为文化“走出去”的一个全新的尝试。201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腾讯互动娱乐的合作项目“开放的传统游戏数字图书馆(ODLTG)”利用数字技术保护和传承全球范围内的传统游戏,建立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连接器,包含了图片观看、实时体验等环节,通过数字技术对传统游戏进行收集、整理、展示,使其通过互联网进入普罗大众眼中,实现现代性的转化,同时将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全球,令传统游戏在数字时代焕发新的生机。文化科技融合的本质不仅仅限于提升产品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发挥文化对人的精神感染力。

三、协同创新: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生态

当前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正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与跃升期,应当努力创造、引领消费新热点,开辟文化生产力、文化产品供给力的新空间。数字创意产业创新生态的实质,在于构建一个完整的、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维度的创新环境。因此,数字创意产业构建创新生态需要进一步推动协同创新。这里的“协同创新”,是指在政府、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多主体的协同下,文化资源与科技资源有效汇聚和互动,通过突破创新主体间的壁垒,充分释放创意、技术等创新要素而实现深度合作的一种模式。

(一)协同创新需要政产学研各界进一步树立全局观念,突出顶层设计

政府应不断提升前瞻性战略研判能力,在数字文化业态的整体生态系统中起到基础支撑作用。自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我们不断加强文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以出版业为例,为促进传统出版业向数字出版业的转型升级,截至2015年,先后成立了14个国家级数字出版基地,通过政府的优惠政策吸引大批优秀企业进驻基地园区,促进了数字出版产业发展。在推动文化科技融合的过程中,国家应抢占全球新一轮数字化技术的制高点,大力推进实施国家数字化文化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优化数字化技术发展布局。《“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对促进数字创意产业蓬勃发展、创造引领新消费进行了明确指引:首先是创新数字文化创意技术和装备,这主要针对硬件的革新;其次是丰富数字文化创意内容和形式,这主要是针对数字文化产品内容原创水平的更高要求;再次是提升创意设计水平,对于工业设计与人居设计水平的提高做了相关要求;最后是推进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意味着数字创意和相关的产业要高度融合,建立起全面的生态体系。目前我们依旧存在着数字创意产业领域的政策法规与业态发展不匹配等缺陷,国家应建立健全相关政策体系,在加强政府引导的同时做到政策扶持、资金支持,推动数字创意产业健康发展。这方面,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在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协调好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面的关系。

(二)注重企业在整体创新生态环境中的作用

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进一步强化数字化技术创新的引擎作用,促进数字化技术与文化产业深度融合。技术革新,也就是关键性的技术需要有突破。华为在技术研发上的高投入,令其有了分布式基站和SingleRAN两个行业内部的顶级技术,尤其是华为在业界率先提出的SingleRAN理念成为未来整个移动通信领域发展的一个方向,为众多厂商所遵循。同时实现技术的市场化应用才是最终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所在。企业在创新生态系统中不仅是创新的组织生产者,也是市场信息的收集者。企业一方面要将创新技术(数字技术、3D技术、信息技术等)广泛应用于文化产业领域,通过文化产品实现技术创新的价值;另一方面,也利用数字技术与信息技术洞察消费者的消费需求、心理、模式,进行整合分析。

(三)在“协同创新”模式中,用户也就是消费市场必须受到重视

企业可以通过已知目标用户获得创新性产品的思路与未来技术走向,尤其是数字化产品,其用户需求变化快、要求高。所以,数字创意产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充分了解市场需求的变化,进一步培育文化消费市场,以数字文化消费牵引数字技术提升,从用户层面促使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共同实现转变。在充分了解数字消费市场的基础上,需要加强数字产品中文化内容,引发更深层次的文化认同感,满足甚至引导新生代青年消费群体的文化需求,而不是仅用表面化、浅层次的方式吸引年轻受众。数字化时代,用户体验和客户需求成为产品更新的参照物,例如数字出版行业,个体用户的需求对技术提出相应要求,企业加大对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行业形成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并与社会需求对接,从而构成技术发展动力的理想状态,进而整个行业得到提升。

(四)高校在协同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数字化人才的培养为文化科技融合提供人才支持

数字创意产业的创新发展和数字文化业态的升级,需要技术与文化内涵兼备的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的缺乏已经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目前高校教育侧重于理论教育而缺乏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操能力和创意创作能力。高校应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创新培养模式,强化学生实践能力,通过跨学科、跨行业、跨校园、跨国境的协同合作,培育创新型数字化人才。在这方面,高校一要打破传统学科的藩篱,创新学科体系,用丰富的文化、技术、人文营养丰富人才培养元素,培养兼具艺术文化水平与技术的复合型的面向未来的创意人才;二要推进高校协同创新,形成多主体、多元素、多内容的相互合作与补充的体系:一方面,在高校内部形成协同创新分享模式,增强内部交流与合作,学科互补与沟通;另一方面,推动政产学研用模式,高校增强与企业和地方政府的合作,构建全新的培养平台。

[参考文献]

[1].[美]约瑟夫·R·多米尼克:《大众传播动力学:数字时代的媒介(第七版)》,蔡骐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78页。

[2].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调研组:《“文化科技对文化创新驱动力”调研报告》,《艺术百家》2013年第5期。

[3].[美]肖恩·杜布拉瓦茨:《数字命运:新数据时代如何颠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沟通方式》,姜昊骞、李德坤、徐琳琪译,电子工业出版社2015年版,第34页。

[4].于平、傅才武主编:《中国文化创新报告(2013)》,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版,第231页。

[5].中国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文化出口年度数据: http://data.stats.gov.cn/easyquery.htm?cn=C01&zb=A0N0Z&sj=2015。

[6].李凤亮,宗祖盼:《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模式与类型》,《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

[作者简介]

李凤亮(1971~ ),江苏阜宁人,南方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国家文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文艺理论、文化产业与城市文化。广东深圳,邮编:518060。

赵雪彤(1994~ ),女,内蒙古包头人,深圳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艺术学理论、文化产业。广东深圳,邮编:518060。

Copyright (c) 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版权所有
地址:中国·内蒙古鄂尔多斯康巴什新区朝阳路1105号
联系方式:0477-8534597 邮编:017000
E-mail:nmgmzwhcy@163.com
蒙ICP备19001111号